English

《面孔》:在科学与另类之间

2000-11-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面孔》是“Alternative另类丛书”中的一种。按丛书主编石涛先生之意,这里英文“alternative”一词译作“其他”、“另类”。“另类”是近年流行起来的词汇。我理解“另类”是不可归类之意。我们经常遇到无法将一件事物归类的情况,譬如我在管理日趋纷乱的电脑硬盘时,就常常造一个“其他”的子目录。但流行的“另类”显然超出它的一般字面含义,隐隐含有“新潮”、“前卫”的意思。

有感于“多年来,我们对译介主流思潮和经典学术所倾注的热情,使我们对其他有趣的思想和知识闭上眼睛。”更考虑到“读书人渴望从书中获得享受,一板一眼的论述和陈旧的主题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北京正源图书公司策划推出此套丛书,力求达到让读者“获得有趣的思想和知识”,并“从书中获得享受”这两个目的。

就《面孔》而言,以上两个目的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书中包含了各种各样关于面孔的有趣知识甚至奇闻逸事。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封锁“火星上的脸”照片,到美国国防部提醒参加海湾战争的士兵不要做OK手势;从男子蓄须的历史到女子皮肤的保养,不一而足。这里我不泄漏书中的更多内容了。我只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你无须正襟危坐。事实上我是在地铁里、公交汽车上、等电梯的时候和各种需要排队等候的场合下读完它的。

然而,在从《面孔》中译本获得了有趣的知识之后,我进而对原著、对作者DanielMcNeill好奇起来了。放在以前,要满足这点好奇心还是颇费周章的。好在现在有网络,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网上果然有TheFace,也有DanielMcNeill,更有许多关于此书的书评。这些都是很不错的书评,读者如果喜欢看别人对《面孔》的评价,大可以到网上去阅读。而我感兴趣的是,各种网上书店把《面孔》“插”在什么样的“书架”里?我无法点击所有的搜寻结果。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来阅读,我更怕这个月来一张更恐怖的电信账单!

下表所列是我随机打开的几个页面中有关《面孔》的归类情况:

归类网站名

非小说类科学与自然Nedkelly.com.au

非小说类科学www.twbookmark.com时代华纳

科学和数学library.rwu.edu/List0200.htm

罗杰·威廉姆斯大学图书馆

2000年2月新书录

科学和技术www.vous-shops.com/books/arrivals

/bkjun00.shtml

科学Netstore.com.au

科学新书目Clicksmart.com/BooksNow

科学books.discovery.com/bookstore/

bookstore.html

“发现频道”在线书店

技术和应用科学users.erols.com/chevchas/friends/

library/nonfict98.htm

科学www.amazon.com/exec/obidos

/ASIN/0316588121/beaverweb

亚马逊网上书店

所列的这些站点中,亚马逊我早有耳闻,别的也许默默无闻,也许也很有名。但它们不约而同地都把《面孔》归为“科学”类书籍,有的甚至把它归为“技术和应用科学”类!在原书作者母语国家里被堂而皇之地列为“科学类”的一本书,怎么翻译过来成了“另类”了呢?我想不会是因为书的作者DanielMcNeill是位科学记者,所以他的书才被美国、澳大利亚的书店归为“科学类”书籍。McNeill写过《模糊逻辑》(FuzzyLogic)一书,并因此而获得“《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他相信三段论式的逻辑“是让人十分肯定地得出错误结论的系统方法”,因而推崇一种“模糊逻辑”。“模糊逻辑”在电脑、自动调温等领域内有重要应用,就是我家用的自动洗衣机也是“模糊控制”的。因而讨论“模糊逻辑”在各种学科中的应用,无疑属于科学的范畴。在《面孔》中,McNeill似乎也大大实践了一把他的模糊逻辑。一篇网上书评提到:“《面孔》对于那些喜欢不确定的和道听途说来的知识的读者来说,的确是一本好书!”

我想也不会是因为书中附上了几张面部器官解剖图和几张相关数据统计表,所以这书被归为“科学类”书籍。因为根据同样的理由,这书也可以归为“肖像绘画史”、“文学评论”或“化妆术”书籍。甚至,根据其大段关于“恶毒眼”的记述,以及散布于全书的神秘主义倾向,《面孔》可以归为讨论“巫术”的书籍。

打科学旗号或许有促销之嫌,但毕竟反映了西方人对科学的理解。中译本把《面孔》定位为“另类”,也不失为一个讨巧的做法。此“另类”不是因为无法把它归类,而是取其“新潮”、“前卫”之意,也是一种不错的营销手段。试想《面孔》中译本被当做科学类图书推出,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会被接受吗?熟悉科学书的中国读者,从书的漂亮面孔都可以判定《面孔》不是一本科学书。

从科学到另类的这一转变,让我们看到西方人是在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个概念的。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私人实验室里的个人爱好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尽管从事科学研究的还是少数,但供养这些少数科学研究者的是广大民众。民众对科学研究的细节不了解,还会对科学产生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一般的信赖。但他们有权利谈论科学,用不严格定义的概念谈论他们供养起来的和充分信赖的科学。所以我认为,在这里有必要辨明“科普意义上的科学”与“学术意义上的科学”!我想《面孔》在西方正是这样一本科普意义上的科学类书籍。

近来,有识之士在呼吁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科学与人文在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大师身上从来没有分过家。但在现在一般的科学工作者身上,科学与人文确实有日趋分裂的现象。然而想求得这样的结合是很难的。我既能计算行星位置,又会陶醉于美妙的音乐和文学篇章,这不能就算科学与人文在我身上结合了。近代科学本来就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的一个结果。是不是像最初科学与宗教分家一样,近代科学也必然要告别人文?那么我们竭力把“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美”这样的词汇组合在一起,是不是在挽救一种必然要消逝的传统呢?

《面孔》倒可以被看作是积极尝试科学与人文结合的一本书。它熔面孔的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进化学和美学问题于一炉。但是如《面孔》这样的尝试,却包含了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它离伪科学只有5公里远了!

最后说几句以示我是认真看过《面孔》的。全书提供了大量与面孔有关的信息,这点是不用再强调了的。原著者活泼、飘逸的文风在中译本里也能很好表现出来。书中涉及大量的西方历史上的和现代的人物名字,有些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不过这点被译者的细心弥补了,大多数人名都附了文中夹注,用一两句话对人物作了简单介绍。另外,指出白璧微瑕也被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吧!书中156页把PhilioofAlexandria译作菲洛·亚历山德拉,这里Alexandria是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城市,一般译作“亚历山大里亚的菲洛”即可。还有同一人的译名前后最好一致,譬如作者在鸣谢中提到的给了他很大帮助的一位皮肤病学专家泰里·布莱泽尔(371页),在另一处译作了特里·布雷泽尔(346页)。

(《面孔》北京正源图书公司策划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6月第一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